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烏鎮是古老的。
7000多年前,這片土地就開始出現先民繁衍生息的痕跡;1300多年前,烏鎮開始在史書上留下身影,醬園、絲坊、花燈鋪等獨有的水鄉故事,悠悠千年,在這里徐徐展開……
烏鎮是年輕的。
綿延古鎮水鄉文脈,勢必要修繕復建一些歷史記憶的載體。1999年,烏鎮開始著手古鎮保護和開發,在工匠的手中,坑洼的地面被鋪上了新磚,斑駁的墻面雖刷上了新漆,但“修舊如舊”,曾經一度污染的河道,如今清波蕩漾。古鎮重生,到處煥發生機。
烏鎮是美麗的。
小橋、流水、人家;扁舟、黛瓦、青磚。美景如詩如畫,令多少游人癡醉。
在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水鄉小鎮里,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青年團隊——烏鎮導游,悠悠古鎮,千年不老。他們讓古鎮文化千年的傳承,讓這種特有的江南水鄉之美,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具體起來。
“烏鎮的導游一共有45人,隸屬于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他們中大多數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游客服務中心的邱亦婷經理自豪地向我介紹,“通常在旅游活動中,導游大多扮演著講解員的角色。日復一日,有時也會流于機械。但我們這里的年輕導游,因認同和熱愛烏鎮文化,并樂于傳播這種文化,個個都不簡單。”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獨有的,不可復制的。2001年,烏鎮景區還未在正式驚艷亮相于世人之前,因為經濟的轉型,許多渴望新鮮生活的年輕人離開家鄉,只留下老一輩人守著古鎮。但隨著時光流逝,許多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民間傳統逐漸流失,這勾起了多少人對古鎮遠去的愁怨。
“的確,如果不及時挽救,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加入,如果不做好傳承與發展,烏鎮這獨有的江南水鄉文化,真的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斷代。”說到這里,邱經理感慨萬分。
沒有想到,作為導游的邱經理,對古鎮的傳承與發展,竟然有著如此深刻的思考和情結。幸運的是,和邱經理一樣,烏鎮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為保護破敗中的千年古鎮,為挽救消逝中的傳統文化,為不讓這種美麗僅僅只能被稱為記憶中的鄉愁,烏鎮鎮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打響了古鎮文化的保衛戰。如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烏鎮,并沒有淪為博物館,一個像化石一樣僵硬的軀殼,所展現的只是冰冷呆板的遺跡;現在的烏鎮,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讓一切都富有活力,讓一切都那么鮮活,點點滴滴都給游客留下了美好而又雋永的古鎮記憶。
從烏鎮導游的介紹中,從他們的言談舉止間,他們的神態,讓我們捕捉到了那份對古鎮的自豪。
這群年輕人是如何賦予古鎮生命的?我跟隨一位導游,體會起作為普通游客的感受。
導游名叫沈瑤,23歲,湖州人,在烏鎮做導游已經兩年了。個頭不高,嬰兒肥的臉,使她顯得愈加稚氣。
“醬園里的醬是怎么做出來的?”
“長的印花布是怎么給掛上高桿晾曬的呢?”
“提燈走橋到底是怎么走的?”
一路上,團里的一位老人家總是提著各種問題。
小沈年齡雖小,但對烏鎮的一切,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民俗風情,都了然于心。三言兩語間,就能讓人明白。什么問題都難不住這個20歲出頭的小姑娘。
透過擴音器,小沈用她那婉轉清麗的江南語調,介紹著這里的每座小橋、每處宅邸、每間店鋪、每個故事。仿佛,她就是從歷史中走來。
隨著她的介紹,似乎時間真的會回到,那個茅盾筆下,就算經過漫長歲月和千里遠隔,也未能遮斷相思的烏鎮。
只有當思緒偶爾從歷史長河中抽離出來,才會發現,面前這個講述悠遠故事的人,不過是個20多歲,身著工作制服,用著無線電講解機的現代小姑娘。
這些年輕人為什么能把烏鎮的歷史文化,如此信手拈來、爛熟于心?又為何樂于去做傳承古老文化的使者?
“2001年,烏鎮東柵正式對外開放。當時我就感覺到,旅游會在烏鎮落地開花。這里是我的家,是我的根,作為烏鎮人,我樂于留在家鄉為傳播家鄉文化做貢獻。”在邱經理的描述過程中,她那雙明亮的雙眸,嘴角微微揚起的弧度,就是答案罷!
在邱經理的介紹中,我還了解到,有一個湖南姑娘,在一次旅行中,被烏鎮的雪景徹底迷住,就渴望留在這里。她說,這里讓她感到寧靜,讓她在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空氣中,感到厚重和幸福。
這群年輕的導游說,能夠在烏鎮做文化的使者,是幸福的,是自豪的。
悠悠古鎮,千年不老。因為有了這群導游,文化如同回鄉的路,悠遠悠長。
烏鎮,是誰讓她成為一個來了以后就不想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