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的藝術之光|
位于司馬臺長城腳下的古北水鎮,今年新創北京古北水鎮藝術塾,邀請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藝術大師授課,第一期,力邀77歲的世界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先生,將其獨特的“鈴木演員訓練法”帶到中國,4月7日至22日,每天6小時的課程,由鈴木忠志先生親自授課,為參與訓練營的35名中國學員,進行系統的集中訓練。古北水鎮露天長城劇場一旁的排練室,見證了這群中國戲劇青年為期兩周的學習、訓練過程。
今日,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先生,鈴木忠志夫人鈴木廣子女士,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烏鎮旅游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古北水鎮旅游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陳瑜女士,出席了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的結業儀式。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他們熱愛戲劇,并在專業的道路上期待接受更多指引和雕琢,他們在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在訓練營近距離接受大師指點。
鈴木忠志先生已超過十年未在以教學為目的的訓練營進行系統化的表演培訓,近十年來,除為演出而進行的演員訓練外,鈴木忠志先生推掉了國際上所有的教學邀請,即便在日本利賀,也并非他親自教學,而由優秀的學生來代課,向來自全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們傳授鈴木訓練方法。
此次古北水鎮藝術塾鈴木演員方法訓練營,學員們每天身著黑色練功服、腳穿白色足袋,訓練室里始終有一種近乎宗教儀式感的氣場。全場無人私語、走神、喝水、使用手機,學習過程中,學員們會進行分組表演,通過觀察他人動作,找出自身不足。鈴木忠志先生,除親自做動作示范,矯正學員姿勢外,也于晚間教授戲劇理論。
|戲劇大師與文化小鎮的淵源|
鈴木忠志先生一直對中國學員贊譽有加,他期待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為推動中國的藝術事業盡一份力,這需要有人能理解他的理念并提供相應的環境。鈴木忠志先生向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北京古北水鎮旅游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先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后,立刻得到大力支持,于是第一期“古北水鎮藝術塾——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應運而生。
此前,鈴木忠志不止一次參加烏鎮戲劇節,并在2015年第三屆烏鎮戲劇節特設的“大師小課堂”上為中國學生授課。在鈴木先生看來,古北水鎮比烏鎮和學校的環境更適合舉辦訓練營,因為把大家集中在這里進行藝術塾的教育,注意力比較容易集中,尤其晚上天黑以后,這個小鎮不似大都市般充滿喧鬧和誘惑,而是彌漫著靜謐美,這個地方不會讓人懈怠,這對于訓練而言,尤為重要。
|中國年輕人的烏托邦|
曾經在司馬臺長城腳下的藝術塾,有半個月的時光,我們的生命中只有戲劇。這是所有參加北京古北水鎮藝術塾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的學員心聲。此次是世界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先生首次以訓練營的形式,在中國授課。今日的結業儀式,是終點也是起點,長城腳下的文藝復興,才剛剛開始。
訓練營學員張天回憶起訓練營的日子,說道:“鈴木先生關心我們的訓練、飲食、住宿,方方面面都會去關注,同時,古北水鎮的工作人員,在我們訓練期間也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務,古北水鎮與烏鎮對藝術的尊敬,包括這種全心全意為藝術去奉獻、做好服務的精神,令我們感動。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不會每天去做訓練,但請一定銘記這15天里,鈴木老師和此次訓練營的所有工作人員帶給我們的力量,用心去對待我們的戲劇工作,對我們的劇場、對我們的排練廳、對我們自己、對我們的觀眾都保持敬意。”
助教田沖說:“我能看到大家每一個人身上從剛來到現在每個人身上發生的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光是你們身體上的變化,精神上大家也通過戲劇這個共同的目標,讓大家建立起了某種聯系。大家以后出去也可以跟別人說我曾經在古北水鎮在鈴木先生的帶領下,有那么半個月的時間,我們的生活中只有戲劇,我們每天想的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建衛表示,文化烏鎮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戲劇節,戲劇節之后,又在做當代藝術邀請展,陳向宏總裁希望在烏鎮這個平臺上給大家一個很自然的文化環境,他的想法是,不僅是烏鎮,也同樣在長城腳下,在古北水鎮,建立屬于我們年輕人自己的烏托邦。希望在都市喧鬧環境下為大家提供一個相對寧靜的空間,希望我們所有的年輕人在藝術道路上保持前行的動力。
|關于鈴木忠志|
鈴木忠志是利賀鈴木劇團的創始人和導演,他創造了鈴木演員訓練體系,也是日本第一個國際戲劇節——利賀戲劇節的發起人。在其他機構中鈴木先生也擔任著重要職務,其中包括靜岡縣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1995–2007年),國際戲劇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及創始人之一,以及由日本各地專業戲劇人士組織的舞臺藝術振興會的理事長等。同時他也是由日本、韓國、中國戲劇家聯合組織的BeSeTo戲劇節發起人之一。
鈴木忠志的作品有《圍繞能成為戲劇的事物》、《特洛伊女人》、《酒神狄俄尼索斯》、《李爾王》、《大鼻子情圣》、《薩德夫人》等。除了導演自己劇團的演出,他也導演了多個國際協作演出,其中包括:由美國四個主要地方劇團聯合制作的《李爾的故事》、與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李爾王》、與文化奧林匹亞(Cultural Olympiad)及德國杜塞爾多夫劇院聯合制作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與韓國安山藝術中心(Arco藝術劇院)和莫斯科塔甘卡劇院合作的《厄勒克特拉》等,均獲得戲劇節贊譽。
鈴木忠志根據古希臘戲劇改編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曾于2015年10月亮相古北水鎮長城劇場,其演員在露天劇場以純人聲而不借助任何擴音設備的表演功力令不少業內人士驚嘆。這一文化盛世余熱未消,此番鈴木先生親自授課,學員們在中國也能接受到與日本利賀村同樣的表演訓練。“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現已在俄羅斯的莫斯科藝術劇院、美國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等世界許多知名藝術劇院和學校被廣泛地學習和運用,并深受學生們的追捧。
|關于“鈴木方法演員訓練”|
從1969年的《關于戲劇性》開始,鈴木就在實踐中走上了把演員“身體性”視為創作核心的道路。他在《劇場里傳統與創造力》中曾寫道:“日本人很少一開始就從文學的角度,來理解與認識演劇和表演藝術。理由很簡單,在日本有許多像能劇和歌舞伎的演員,他們用身體與聲音,以一種特定風格、固定形式來表演這些已經流傳數百年的傳統藝術。”這與河竹登志夫將歐洲戲劇與日本戲劇按照“文學性傳統”與“身體性傳統”來作出區分的理論不謀而合。
在鈴木忠志看來,現代劇場日益衰落的癥結在于戲劇人士為使舞臺更加具有視覺性而過多地使用了“非動物性”能源,如燈光、布景、音響等設備,從而削弱了演員的表現性,致使觀演雙方的現場交流受到阻礙。
為此,鈴木先生自成體系的這套獨特的“鈴木演員訓練法”,就是鈴木忠志借鑒了日本傳統能劇、歌舞伎的表演技法,并結合麾下演員長期的演出實踐而形成的對身體的訓練方法,也正是一種為了加深、加強對能量的燃燒、呼吸行為、重心的控制而創造的一套極為重視演員身體性的表演體系。
在鈴木的作品里,演員的表演一向被擺在作品最重要的位置。對真實的"人"和人身體的關注,一直是鈴木忠志戲劇表達的核心。鈴木式戲劇里包含對話、詩、形體、歌劇和舞蹈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探討的主題卻無一例外是人的理性與本能,人與自然或平行或對立的關系均通過人的身體反應呈現出來。
今年9月,鈴木忠志先生將再次來到古北水鎮露天長城劇場,上演一悲一喜兩部作品,悲劇是根據古希臘神話改編的《厄勒克特拉》,講述阿迦門儂的女兒厄勒克特拉弒母為父復仇的故事;喜劇則是根據日本小說家太宰治所著的日本傳統民間故事集《御伽草紙》中的《咔哧咔哧山》改編的《貍子與兔子》。鈴木忠志先生認為,在古北水鎮的長城劇場,一邊看著長城,一邊看著戲劇,這不僅僅是看戲,更多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期待長城腳下的藝術之光,持續閃亮。
注:部分圖片來自《北京日報》鄧偉